宁德时代(300750)7月17日公告,公司与华晨宝马深化战略合作。华晨宝马将向公司购买电池产能建设项目,金额8.15亿元;将向公司长期采购指定型号的动力电池产品,并为此向公司支付28.525亿元的初始预付款。宁德时代同意在后续实施境内或境外股权融资时(如公司实施A股非公开或者H股IPO),华晨宝马有权对公司进行股权投资,该项投资上限金额为28.525亿元。
此外,两者之间的竞争也逐渐胶着。2016年,比亚迪以7.1GWh的销量稳居国内动力电池榜首,高于宁德时代的6.8GWh。到了2017年,宁德时代则以12.0GWh的动力电池销量成为全球第一,反超比亚迪的7.2GWh。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比亚迪和宁德时代纷纷寻找外援,向对手发出猛烈攻击。近日,宁德时代正式登陆深交所创业板,上市第9天的市值已达到1266.5亿元,超过比亚迪同期的1227.1亿元。截至目前,宁德时代已经与大众、上汽等达成合作,7月4日公司更是与东风汽车成立合资电池公司。
以往,比亚迪一直坚持高度垂直整合,直到一年前也提出了市场化的方向。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表示,“高度垂直整合有它的效率优势,但是活力不够,提出市场化方向后能使企业内部活力和市场竞争力得到提升。为此,比亚迪也建立起包括百度、长安汽车在内的朋友圈。”
2018年4月,长安汽车与比亚迪已就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达成合作,双方将共同推动驱动系统的设计、匹配、试验和生产。7月5日,比亚迪与长安汽车在深圳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且将联合设立以新能源动力电池生产、销售为主营业务的合资公司。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长安汽车并没有选择已经持股的宁德时代作为合作方。2017年上半年,宁德时代首次披露上市信息时,长安汽车作为有限合伙人之一的德茂海润持有发行前股份1.18%。
北汽新能源一位中层管理人士告诉记者,一般而言整车企业都不会把电池的宝押在某单一企业上,而是会选择多个合作伙伴,以保证供应安全,目前龙头整车企业均有多个电池供应商。
对于选择与比亚迪的合作,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朱华荣提到,在2017年11月就与王传福有初步的合作意向,经过8个月后至今有了实质性突破。“比亚迪在汽车电子、新能源等领域中有非常多的技术资源和成果,比亚迪和长安汽车双方也愿意把所有资源开放进行合作。”
此外,朱华荣提到,中国汽车行业目前呈现“多而散、大而弱”的特征,行业挑战空前,未来新的竞争格局将会是汽车圈层与圈层间的相互竞争,长安汽车与比亚迪的合作会给行业带来示范作用,促进更多品牌之间实现良好的合作。“在行业剧变的情况下,以更开放的姿态谋求改革与合作,才是大型车企未来的出路。”朱华荣如是说。
在产能建设上,目前宁德时代的基地主要集中在福建宁德、江苏溧阳、青海西宁等,2018年产能有望达到31.5GWh,2020年产能达到54GWh。而6月27日,比亚迪青海南川电池工厂亦正式投产,项目计划2019年全部投产,届时年产能可达24GWh。
随着比亚迪在各地动力电池项目的落地,2020年比亚迪动力电池总产能预计达到60GWh。据悉,长安汽车与比亚迪合作的拟合资公司将聚焦动力电池生产、销售等业务板块,产能按照10GWh规划,分阶段实施,一期达成5~6GWh,二期达成4~5GWh。
对于比亚迪和宁德时代的“较量”,杨清雨认为,宁德时代目前依然是以电池为主的企业,比亚迪业务上则是贯穿产业链,企业主营业务、发展方向等都不一样。如果只从动力电池上来看,比亚迪的动力电池依然是战略中的一部分,某种意义上要服务比亚迪的战略规划,宁德时代的战略则更为灵活。“不过,比亚迪目前的确也在尝试与企业合作以及动力电池的外销,电池需要继续独立出来。”
行业头部效应越趋明显
随着新能源政策的退坡等因素影响,动力电池行业的竞争仍会持续。王敬忠表示,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企业会面临淘汰。
杨清雨也表示,动力电池行业在未来仍有一定紧迫性,目前的市场“淘汰赛”对未来行业发展是一种好事。“动力电池市场会逐渐对外开放,一旦有外资企业加入,如果还是有较多产能偏低的企业加入,难以抵御国际巨头企业。”此外,头部企业能够获得越来越高的市场份额,同时能够获得更多资源以进行发展,“其他资源会不断向优秀的企业聚拢”。
为了获取更多资源,比亚迪和宁德时代也提出了更多更全面的发展计划。其中,比亚迪表示,未来加快开放步伐,引入更多国内外主机厂,实现包括动力电池销售、设立合资公司、引入战略投资在内的一系列战略举措,加速动力电池业务发展。而宁德时代日前在第一届董事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决议公告中称,公司计划于欧洲建设海外生产研发基地,开展动力电池生产和研发业务。
对于动力电池的未来发展方向,杨清雨认为,拥有高能源密度的电池是发展重点,从技术路线上看,这对电池安全性提出较大挑战,因此行业对电池整体安全性和稳定性会提高。(来源: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