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港股IPO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截至7月9日,年内登陆港交所的上市公司达到115家,相较去年同期的69家大幅增长67%。不过,伴随港股市况转弱,部分新股尤其是此前备受瞩目的新经济公司股价频频“跳水”,掀起了破发潮。有基金经理认为,在港股市场上,外资机构会给予优质新经济公司较高的估值,但在当前经济环境中,过高的估值水平也会带来一定的下行风险。
不过,随着港股指数的不断下挫,许多新经济股的表现并不理想,更有甚者上市即破发。据统计,在今年上市的115只新股中,有36只股票上市首日跌破发行价,占比为31.3%。其中,平安好医生在上市当月遭遇“八连跌”,雅生活服务和欣融国际上市首日跌逾20%,小米集团上市首日收于16.8港元,较发行价17港元下跌1.18%。此外,去年上市的阅文集团、雷蛇、易鑫集团等新经济股当前的股价,也较其发行价大幅“潜水”。
虽然受到“冷遇”,但内地科技公司并未停止赴港上市的步伐。6月22日,美团点评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说明书;指尖跃动、映客互娱、51信用卡均在6月下旬启动了招股程序。腾讯音乐、蚂蚁金服、陆金所等紧随其后,准备赴港上市。
“港股IPO是市场定价,新股上市后并非一定会上涨,破发较常见。”国海富兰克林基金经理徐成坦言。
另有港股分析人士认为,香港市场85%以上的投资者都是成熟的机构投资者,根据他们的逻辑,那些估值较高的新经济公司被赋予了较高的期望,如果其后续业绩无法兑现,市场自然会给出相应的价格。
“近期对港股上市看法谨慎。外资会给优质新经济公司较高的估值,但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过高的估值也会带来一定的风险。”汇丰晋信沪港深基金经理程彧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