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LG » 四川 » 广元 » 正文

央行的措辞巨变!“合理稳定”变为“合理充裕” 货币政策“七年之痒”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7-01  浏览次数:59
核心提示:  戊戌年上半年的最后一个交易日,A股突然迎来了三大股指的集体狂飙。上证、深圳、创业板三大股指以2.17%,3.39%,4.08%的涨幅
  戊戌年上半年的最后一个交易日,A股突然迎来了三大股指的集体狂飙。上证、深圳、创业板三大股指以2.17%,3.39%,4.08%的涨幅一雪前耻,百股涨停。  A股已经两年都没有出现如此酣畅淋漓的大涨了,向来被称为政策市的A股,是触底反弹,还是背后“有人指导”?  就在6月28月晚间,央行发布了二季度会议纪要,其中几大关键措辞被“微调”。而许多专家认为,微调的背后,却是央行货币政策取向的“巨变”。  措辞终于更改  据了解,这份会议纪要,篇幅比以往明显加长,其中对几个重点问题,也作出了修改。  其中最为重要的修改,为如下对货币政策取向的描述:  更新: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中性,要松紧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管好货币供给总闸门,引导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原文: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金融运行最新动向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变化;实施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切实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维护流动性合理稳定。  两个字的更改,在人民大学客座教授邓海清看来,是“巨变而非微调”:  6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改变流动性基调为“合理充裕”,之后6月22日,央行发布《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18)》,确认“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6月26、27日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均再次确认,“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  此次货币政策例会,央行再次确认“流动性基调”由“合理稳定”切换为“合理充裕”,且近期央行进行类似于全面降准效果的“定向降准”,更符合总量政策而非结构政策的特征,不再强调降准的“对冲作用”,这一点与4月“定向降准”很大不同,流动性不会再现4月降准之后的持续紧张,市场不必杞人忧天。  事实上,今年6月的“定向降准”之后,按照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梁红的说法:央行6月并未跟随美联储上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同时近期央行也明显加大了公开市场净投放力度,这便是货币政策转向宽松的早期迹象。只是因为总体需要维持“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倾向,这种宽松在一定程度上被官方解读为“监管对冲”。  央行“七年之痒”  两字之差的背后是什么?  央行的措辞,被很多人认为是继降准降息之后,货币政策的“第三种武器”。  2011年的时候,在为应对2007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进行了大量货币宽松举措之后,央行开始修正其货币政策取向与货币预期管理措辞,将货币政策取向描述为“稳健略偏宽松”。  而在此后,央行改变了原先运用常规货币政策的手法,转而以麻辣粉(MLF),酸辣粉(SLF)等公开市场操作,以及定向降准为主的“稳健略偏宽松”政策。  而在2015年的股灾中,大量杠杆资金所代表的金融风险开始浮出水面,央行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以5次降准降息对冲金融风险,  曾有一位央行行长助理在杂志撰文,以带着点颇为官方的立场作过“深度解读”。其大概内容为并部分承认了一个事实,央行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金融市场出现较大波动等多种原因影响,部分时段的货币政策在实施上可能是稳健略偏宽松的。  然而,不论怎么降息降准,“稳健”的措辞均未更改。  而在2016年,在为弥合股灾创伤进行的多轮降准降息之后,淤积了多年的货币宽松不良效果在刚兑与杠杆的牵扯中浮出了水面。此时,央行顺势而动,让监管踩过了货币宽松成为了主角,货币政策管理预期的措辞从“稳健略偏宽松”,正式改为“稳健中性”。  此后,央行再无降准,公开市场操作加息频频,  而有专家指出,央行连续七年的“稳健”操作,本质其实是“定向加息”。央行利用流动性的扩大与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的上升,让市场在维持着宽松流动性的同时,却加大了企事业单位的融资成本负担。  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虽然央行一直强调稳健货币政策,但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仍然会在面临风险时“放水”,但是在“稳健中性”的指导下,从未在真正意义上放开过水龙头。  “预判断”与“预微调”  与此同时,在这一份货币政策会议纪要中,在固定为“国际经济形式”的环节,更新为如下内容:  此前:当前我国经济金融运行稳中向好,但面临的形势依然错综复杂,主要发达国家复苏总体延续,部分新兴经济体仍面临挑战,国际金融市场存在风险隐患。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金融运行最新动向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变化。  更新:我国经济基本面良好,内需对经济的拉动不断上升,外贸依存度显著下降,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增强。国内经济金融领域仍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突出矛盾,国际经济金融形势更加错综复杂,面临一些严峻挑战和不确定性。要继续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金融走势,加强形势预判和前瞻性预调微调。  有人认为,这可能是“针对海外相关政策的时间窗口,进行提前政策调控”的预兆,  中金固收团队认为,央行对经济的看法仍偏正面,宏观数据和国企盈利确实不错,与市场悲观的预期形成对比,这样的分化近来到了峰值。此次会议提及目前比较棘手的外部形势,“国际经济金融形势更加错综复杂,面临一些严峻挑战和不确定性”,对比去年的“面临的形势错综复杂”,央行的判断更加谨慎,但央行对于贸易前景还是较为乐观的,“外贸依存度显著下降,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增强”。  央行擅长预期管理,此中有深意  央行的预期管理是如何成型的呢?  在2011年,就在“稳健货币政策”一词落地之后,《欧洲货币》在美国华盛顿评选的全球最佳央行行长评选中,周小川以众望所归的姿态当选全球最佳央行行长。  此后,各国央行的货币政策,从利率、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的管理,很大程度上变成了“口头管理”。时任美联储的老总伯南克,每每在货币政策新闻稿与发布会上都“字斟句酌”,尽可能清楚的传达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倾向。而此后美联储出台的第三轮量化宽松、以及此后的缩表,加息,都成为了金融市场强烈预期,并充分应对消化并且平稳过渡的金融事件。  可而即使是这样,尊敬的周小川先生仍然在一次与一位央行行长的私人谈话中说:“我至今仍然觉得‘他们’对货币政策不得其法”。  2016年之后,央行频繁的用SLF、MLF等公开市场工具调整预期,而这正是鉴于美国加息预期的预先调整。  货币政策会如何变化,局势之变是否会让央行下决心“一把梭”呢?不如让我们拭目以待。 (原标题:央行的措辞巨变!“合理稳定”变为“合理充裕” 货币政策“七年之痒”结束了?)
 
 
[ LG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LG
点击排行
 
最新供应信息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