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LG » 陕西 » 宝鸡 » 正文

五家金控集团监管试点已近半年 监管办法在报批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5-24  浏览次数:48
核心提示:  第一财经从接近监管人士处独家获悉,金控集团监管试点的首批试点机构为中信集团、光大集团、招商局、蚂蚁金服、苏宁集团五家
  第一财经从接近监管人士处独家获悉,金控集团监管试点的首批试点机构为中信集团、光大集团、招商局、蚂蚁金服、苏宁集团五家企业。  据了解,之所以选择以上五家金控机构作为试点,主要考虑是试点要覆盖央企、国企、民企、地方企业、互联网金融企业等不同类型,地域方面也有考虑。  上述接近监管人士向第一财经透露,试点方案的核心主要聚焦在:公司治理结构、资本来源、资本的真实性、资本整体充足率、杠杆、关联交易、股东责任、防火墙、并表监管等方面。“金控的资本是加权平均的概念,主要是指集团整体杠杆水平,单个机构资本达标,集团也要达标。”该人士进一步解释称。  “目前试点已经将近半年的时间。因为还不太成熟,所以一直没有对外披露。”该人士称,目前主要思路是先试点、规范,达标后再审核发牌。监管办法正在报批,按程序还要经过讨论审议。  2017年10月,时任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华盛顿出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年会期间发表演讲时,首次公开提及金融稳定四大重点关注领域,包括影子银行、资产管理行业、互联网金融和金融控股公司。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在金融监管方面,将强化金融监管统筹协调,健全对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金融控股公司等监管。事实上,过去一年多,针对以上四方面,监管机构相继重拳出击。随着资管新规的正式落地,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办法成为当下金融稳定领域首当其冲的任务。  【延伸阅读】  五大集团成金控监管首批试点?金控已进入严控区 哪些搅局者将出局   日前,多方消息报道称,中信集团、光大集团、招商局、蚂蚁金服、苏宁集团在内的五家机构,将作为金控集团监管首批试点。  尽管目前尚未出台相关文件通知,相关公司也没有明确表态,但不难看出,进入2018年,金融领域持续了一年多的强监管模式仍在继续,作为监管层关于“将所有金融业务都纳入监管”态度之下的最后一块“真空地带”,金控公司可能存在的风险已正式进入监管视野。  券商中国记者获悉,目前央行金融稳定局正在牵头制定金控公司管理办法,办法将从设置市场准入门槛、严格规范金控公司内部子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强化资本真实性和充足性要求、规范公司股权结构、大股东与高管任职要求等方面明确相关规定。  搅局者将被清理出局  早在2002年,国务院曾批准中信、光大、平安为3家金控集团综合试点,作为我国开展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工作的市场主体。  2004年9月18日,原银监会、证监会、原保监会召开了金融监管第一次联席会议,会议通过的《金融监管分工合作备忘录》中,把金控集团定义为“在同一控制权下,完全或主要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中至少两个不同的金融行业提供服务的金融集团”。  随着近十多年金融市场实践与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四大类的金控集团模式:  今年以来,关于清理规范金控集团的各种表态不断,部署也有序推进。  1月25日至26日,原银监会在2018年全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清理规范金融控股集团,推动加快出台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办法”。  3月5日,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了将健全互联网金融、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加强金融机构风险内控。强化金融监管统筹协调,健全对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金融控股公司等监管,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  3月13日,《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对我国金融监管体制做出重大部署,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所行使的宏观审慎管理与系统性风险防范两大职能得到进一步加强。  3月25日,央行行长易纲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8年会”上表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持整个金融业的稳定,是未来金融工作的重要内容。其中,易纲强调,少数野蛮生长的金融控股集团存在风险,抽逃资本、循环注资、虚假注资,以及通过不正当的关联交易进行利益输送等问题比较突出,带来跨机构、跨市场、跨业态的传染风险。  4月27日,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非金融企业投资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对金融机构的不同类型股东实施差异化监管。  时至今日,金控集团已“遍地开花”,但部分“搅局者”的盲目发展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性。业内人士表示,央行已开始拟对金控集团发放牌照并正在制定《金融控股公司管理细则》,预见未来金控集团的规范与监管工作将逐步落实,一些不符合要求的股东将被清理出局。  出台金控公司监管办法  由于整体监管缺失,金融控股公司在快速发展中出现的风险不断积累。  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行长周晓强在今年全国“两会”提交的议案中建议,尽快制定《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办法》,确保统筹监管金融控股公司部署的落地实施。  周晓强认为,当前金融控股公司发展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监管缺失导致金融控股公司风险不断累积。据介绍,金融控股公司业务活动具有交叉性、关联性特点,但在分业监管体制下,监管责任主体始终不明确,各监管部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整体存在监管盲点。  二是风险隔离机制缺失导致金融控股公司风险极易感染性。周晓强表示,金融控股公司不仅持有多个金融牌照,部分非金融企业控制的金融控股公司还从事其它生产经营和商业活动,在现行法律法规未对金融控股公司风险隔离做出强制要求的情况下,金融控股公司普遍未建立起有效风险隔离机制,导致风险极易在金融不同子行业、金融和实业之间交叉传递。  三是公司治理缺失导致不当干预金融机构经营。  为切实化解国内金融控股公司发展中所积累的较大金融风险,加快推进统筹监管金融控股公司部署的落地,周晓强建议,尽快出台《监管办法》,重点解决管谁、谁来管、管什么。  首先,《监管办法》要明确界定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范围。界定金融控股公司的概念及机构属性,实现金融控股公司全部纳入监管,并根据我国金融控股公司数量较多的发展现状,按照“抓大放小”原则,将目前规模较大、风险外溢程度较高的机构纳入监管范畴。  其次,要明确对金融控股公司各层级的主监督管理职责。  再者,就是要强化关键环节的监管。主要措施应包括:强制设立风险隔离机制,严格股东资质和股权结构监管,明晰公司治理结构,规范金融控股公司的投资层级、交叉持股、交叉任职等。  金杜律师事务所金融资本部李绍文、虞磊珉结合国外经验建议,建立以宏观审慎为中心的金控集团监管体系,从试点管理逐步向牌照监管过渡,鼓励推行持股型金控集团,针对不同类型金控集团实施差异化监管,平衡业务协同发展与业务风险隔离。  构筑防火墙是关键  目前海外金控公司以美、英、德三国的发展模式最为典型,其大多在既有控制架构下,主动利用各自经营特点拓展协同发展。  纵观我国金控公司的发展现状,自2002年国务院批准将中国光大集团、中信集团和中国平安集团作为试点后,随着国家对金融牌照管制的逐步放开和对金融创新扶持力度的加大,金融控股集团这种全新的金融业态得到了迅猛发展。  招商局是一家业务多元的综合企业。目前,招商局业务主要集中于交通、金融、房地产三大核心产业,亦是一家拥有多张金融牌照的金控集团。  如何控制金融控股的风险,此前,招商局集团董事长李建红今年全国“两会”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控制金融控股风险最重要的是设立防火墙和进行详细的信息披露。  李建红当时介绍,招商局集团实业和金融板块完全用防火墙隔离开,实业板块按照实业的属性进行归类管理,而金融领域则专门设立了一个招商局金融集团,将旗下银行、证券、基金和保险等子公司进行统一管理。  “可以说,除了金融与实业进行分离,金融牌照内部也会进行分离。在金融领域,我们也是按照银行、证券、保险进行单独分离。”李建红说。  尽管如此,产业与金融以及金融子行业之间仍然有着天然的联系。  李建红表示,如果发生金融支持实业,和金融与金融之间的协同,尤其是出现关联交易,则完全按照市场化和专业化的原则业务上互相支持,但是风险上互相隔离,同时要进行详细的信息披露。  同样作为国务院特批的金融控股集团之一的中信集团亦是金融牌照的“集牌者”,旗下拥有证券(中信证券)、银行(中信银行)、信托(中信信托)以及保险等牌照。  作为家大业大的中信集团如何控制旗下金融控股带来的风险?全国政协委员、中信集团董事长常振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防范旗下金融控股子公司带来的风险最重要的是进行隔离管理,“我们基本不做旗下金融子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  从理论上讲,关联交易并非不可做,而是要做得合规且恰当,关键在于设置不同子公司之间的防火墙。  财富管理市场催生金控爆发  事实上,金控模式在我国快速起步和发展有着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随着市场金融需求日益多元化和深入化,监管层对业务创新和牌照逐渐放开,单一业务的聚集效应在减弱,全产业链的金融模式应运而生,金控模式必然成为迅速崛起出来的重要组成。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生活的快速发展,国内财富管理市场发展迅猛,且需求不断提升,原有的单牌照的商业模式,很难满足多元化的客户需求。  2012~2016年,中国资管市场度过了黄金五年,管理资产规模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2%。其中银行理财更是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年复合增长率高达75%。  5月21日,麦肯锡在最新一期《资产管理与财富管理,胜利之门再度开启—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中预计,至2021年,中国个人财富将达到158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居民非现金和存款的金融资产配置占比将不断提升,从目前的51%左右提升到56%以上;同时机构投资者也在加速成长,过去五年其管理资产增速也达到了20%以上。  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周宁人认为:中国个人财富管理市场潜力巨大。2017年中国GDP排名全球第二,人均GDP达到8800美元,个人财富总量也已达115万亿人民币。预计2022年,中国人均GDP将达到1.2万美元,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来源:券商中国) (原标题:五家金控集团监管试点已近半年 监管办法在报批)
 
 
[ LG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LG
点击排行
 
最新供应信息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